天道与人性

一个人所能接收到的主要信息无非来自两个来源:一是外界的世界与环境,二是与自我的对话和思考。这两种信息来源在我们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塑造了我们对外界事物和内在自我的认知。

在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时,我们不断与宇宙对话、提出疑问;最终,各个思想流派往往都会凝练出一种从这个世界获得的终极领悟,即“天道”。而在逐渐加深对内在自我的认识时,我们也不断从自身特点推测他人的特质,并结合部分观察,最终,各个流派通常都会形成对人类心灵的基本认知,即“人性”。

可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中,互称同类,而且在生理构造与基因结构上极为相似,不同人所看到的宇宙与人性却常常天差地别,因此,人们最终发展出的思想也大相径庭。

借助这样的思维,我们可以分析,在礼崩乐坏之际,诸子百家为何会产生如此多样而各异的观点。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象,儒家总结的原因是“人心坏了”,因此,人们需要追求本心。他们认为,应当教化民众,重新推行周礼,以重建社会秩序。

为何儒家会采取这样的立场?这可以从天道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儒家所领悟的天道乃生生不息、创造万物、充满仁爱的。在这种领悟下,人心得以唤醒,从而展现出“仁心”。这样的仁心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表现为孝、悌、忠、信、义等德行。之所以采用“唤醒”一词,是基于儒家对人性的假设——这一过程既顺畅又自然,使人感到正当与高贵,因此,仁心才是人类的本性,而非外界影响所附加的产物。

因此,既然儒家所见的是人性之善、天道之仁,那么在礼崩乐坏时显现的人性堕落,必然是由其他因素所致。故而,拯救之道就在于让人们克除私心私欲,重新找回那颗充满生机的仁心。

然而,面对相同的局面,道家给出的答案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礼崩乐坏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套体系本质上不自然,束缚了人性,使人变得虚伪而不自由;因此,礼崩乐坏正成为一个契机,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而解决之道则在于彻底抛弃礼乐制度。

同样,我们可以用天道与人性的视角来解析道家的思想。道家眼中的宇宙充满无尽玄妙的规律和内在和谐,既无形又无限;宇宙中的万物皆按某种规律流转,而这一规律正是他们所领悟的“道”。人类与万物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是道的体现;因此,人性也应当充满动态平衡与内在和谐。

由此,我们所能寻找到的最佳生活方式,便是顺应自然而生存。而社会的建立与群体规则,则往往破坏了自然本身那无尽玄妙的规律,因此,自然不值得推崇。这正是道家核心思想的所在。

至于墨家,他们同样反对礼乐,但并不否定一切社会规则与结构,而是反对礼乐中的差序格局,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集体。

我对墨家关于宇宙与人性的认识原本较为陌生,但在查阅后,发现其思想竟让我联想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等深受新教伦理影响的实用主义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墨家眼中的宇宙孕育着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天志”。这种力量投射在人心中,形成一种道德判断力,要求人们崇尚简朴生活、反对战争,并追求平等的权利。同时,墨家贯彻着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气息。这与富兰克林的思想颇为相似——皆信奉宇宙中存在某种超越性的存在(虽未明确拟人化为人格神);皆崇尚节俭,鼓励个人奋斗;在社会问题上主张实用主义,关怀社会公益;而在认识宇宙时,则采理性与实用并重的视角。或许,墨家对“天志”与宇宙的理解,部分正源自其“科学主义”式的探索,进而激发出敬畏之心。

墨家的“天志”具有极强的宗教性,尤其在主导思想上与基督教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其“兼爱非攻”思想亦由此而生——既然所有人皆存在于天志之下,且皆应以天志为准则生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便不再关键。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都应关注“天人关系”,从而实现平等与博爱。

那么,法家呢?他们认为,改善当时局势的途径在于制定一套赏罚分明的法律,并借此调动人们渴望自保和追求利益的心理,从而构建一部强大的国家机器。

可是,这样的路径又基于何种前提?同样可从天道与人性的角度分析:法家所见之世界充斥着秩序与肃杀,而他们所见的人性则充满贪欲。因此,他们推理出,通过法律来约束人性,使其在秩序中运转,便是治理社会的最佳方式。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对天道与人性的理解如何导向各异的思想。尽管儒、道、法、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之间仍然可能展开对话。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不应以“谁对谁错”的视角看待问题,而应关注对话本身以及这些对话所能带来的生命启示。我也十分期待,在未来能更深入地探讨这种思想对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