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仁?
既然“仁心”本来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概念,甚至本身都到了难以定义的程度,那么我们不难想到,修炼“仁心”的过程当然也没有办法用一句简短的话就表达清楚。相反,在谈论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方法和情境分析。
在《论语》中,大部分关于这种修炼的教导也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最开始看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些琐碎。那么问题就是:它真的是琐碎的吗?
显然不是。任何儒家的古圣先贤当然不是提前考虑了每一种可能的情况,并且预先在心里准备好了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符合儒家义理的教诲,来面对弟子的各种提问和别人的刁难。因此,这背后一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尝试把握这个东西,我们也就能够解答在不同情况下修炼“仁心”究竟要采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了。这一个本来好像晦暗不清,而且难以研究的概念就变得清晰了一些。
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要讨论这一点,我就必须深入儒家对于人本性的假设。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人性论是性本善,即仁心天然地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情感,不是通过之后的苦思冥想产生或者从外界获得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道德情感的基础,都有抒发这样道德情感的可能,所以每一个人都像是一颗种子。
而对于现在世界上并没有发展出仁心的人,儒家的自然解释就是他们的私心、私欲和习性习惯遮蔽了仁心。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儒家所讲的这条修炼之路,其实就是一个如何激发原有的道德情感,并且同时克除那些遮蔽它的私心、私欲和习性习惯的过程。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很多文段,我接下来各举一个例子。
首先是激发原有的道德情感:因为这种情感本来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在这里儒家提倡的就是一种唤醒,这个过程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那么究竟有什么媒介能够把天地世界的生生不息和创生万物,以及人类灵魂的道德本性最生动地刻画出来呢?我想很难找到比诗的语言更好的媒介了。因此,诗就是激发仁心的极好载体,无论这首诗歌本身是对人的描述,还是对宇宙的描述,因为儒家的宇宙也是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也是“道”的展现。
其次是克除自己的私心私欲,这一点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功夫了。因为儒家本身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哲学,因此这个过程在儒家看来,绝对不是悬空冥想或者依靠纯粹理性能够完全解决的,而是在不断完成仁心自然外推的过程中获得的不断精进。
但是这是否代表这个过程中没有反思的成分呢?当然不是,只不过反思和所有的纯粹理性活动都是在过程中一同进行的,而不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