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究竟什么是“文质彬彬”?当然,这是一个在现代语境下已经产生了不同于其诞生之初意思的词。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去区分“文”和“质”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是很宽泛地把“文质彬彬”当作一个整体的词来理解。

可是,回到这个词的发源处,即儒家的脉络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词本来的意思。而显然,这个意思是隐藏在两个关键概念之中的:文和质。

什么是“文”呢?这一个字在儒家的体系里意涵是很深邃的。一个人如果能够被以“文”字评价,那么他一定是极其受到儒家脉络认可的。

所以,可以分析出:儒家中的“文”的概念是泛指外界的一切文化体系的。而这里面包含着太多对儒家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礼乐制度,比如文明教化,比如真正的历史修养和道德思考等等。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治”可以和“武功”对应。虽然这两个评价都是偏正面的,但是“文治”总是略高一筹。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历代皇帝的谥号上就可以看出:只有被视作最英明的天子才能够得上一个“文”字,而略逊一筹的则可以得上一个“武”字。当然,这两个字都已经是极尽称颂的意思了。

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武”总是一种备用的、维持基本秩序的手段。“武”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朝向“神武不杀”,即不费一兵一卒,而借助彰明正道的方式击败对方。儒家所朝向的理想境界当然是“大同”的,当然是人们脱离了这些最底线的保障,这些最基础的维持和平的工作,而每一个人都自发地受到自己仁心的驱动,组成一个不断超越的、受教化的礼乐社会。因此,“文治”作为向上、道德性的引领,一定需要被强调。

可是,这里的“质”又是什么呢?我们很明白“文武”的对应,可是“文质”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解析这个字的字源,可以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组词,比如说“本质”和“特质”。我们总觉得“质”是描述一个物体先天就具有的形态和潜能的。在这个语境里,这个字所对应的应当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生命元力,那种蓬勃的动力。

一个人怎么能缺乏这样生命的元力呢?就是这样一种不安分和动力,不断驱动着一个人去追问自我,去哪怕想不明白也要不断地去想,去在还没有看清确定的方向的情况下就踏上寻找的旅程。

可是,如果这样的力量没有后天的礼乐教化,可能就产生“野人”,如同刚刚进入孔门的子路一样,本性至真至纯而充满力量,却表现出了野人一样的行径。

而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所有后天文化熏陶仍然是理论层面的,仍然不是鲜活的和融入生命的,仍然不是在践行着的状态,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可能就会走向“史”,即浮夸。或者也可能会最后转变成一种厌世主义。

因此,我想“文质彬彬”所描述的就是一种这两个因素互相促进的状态。因为在最本真的状态下,“文”也可以产生“质”,而“质”也可以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