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逍遥
庄子的义理体系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逍遥。和其他许多哲学术语一样,“逍遥”在今天已经被灌注了许多完全不同的意思。
现在我们说逍遥的时候,常常联想到的不过是一种自由自在,精神舒畅,或者甚至有时有几分散漫慵懒的感觉。但是显然不能把这样的意思等同于庄子对于逍遥的看法。
当然,庄子并没有在他的《逍遥游》里直接给“逍遥”下定义,因此我们想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回到文本本身,通过进入庄子以寓言故事论证思想的话语体系,来尝试理解逍遥的概念。
《逍遥游》前面的几个小故事,虽然看起来是在讲不同的事物,但是其主题是高度重合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无论是通过鲲鹏和蜩、学鸠的故事来暗示境界的差异,还是强调那些希望“修齐治平”的儒家学者,没有办法理解能够完全不受外界干扰的宋荣子,还是最后谈论到虽然可以御风而行,但是仍然需要依靠风才能飞翔的列子。庄子都是在表达这样的观点。
乍一看,庄子所谈论的似乎就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他好像在批判那些更依赖外界、更不独立自主和自足的人,而是推崇那些能够自在的、不需要凭借外在事物就能够独立生存的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庄子的思想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更大的自由,更加走向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受到外界环境起起伏伏的影响,这样的行动所追溯到的大自由,也就是他所讲的逍遥。
可是这就又有些奇怪了,这听起来怎么又有些像儒家的口吻呢?当儒家讲究区分天爵和人爵,提倡“尽人事,听天命”的时候,不就是在讲要“求仁得仁”吗?既然庄子在整个思想体系中批判和对话的对象主要是儒家,而且其思想本身又是顺着老子的脉络而来的,那么自然不能将他和儒家的思想等同起来。
那么庄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如果不是说你要不断地屏除外界的干扰而自我超越,那么这些故事又是代表什么呢?
仔细回到原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切入点:庄子对于他心目中自由的要求,简直太苛刻了!比如说列子,他都能够御风而行了,这展现出来的难道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逍遥状态吗?尽管我们还没有确切地聚焦“逍遥”这个词的意义,但是根据现在的理解,列子的状态难道不符合我们对逍遥的想象吗?我想,在一般人看来是符合的。可是庄子看来,仅仅因为列子飞行的时候还需要凭借风力,他就仍然不过是“小知”。因此,大鹏鸟也还需要借助风力才能起飞,仍然是不够逍遥的表现。
那么庄子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满意呢?他心目中拥有真正“大知”而逍遥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难道是能够以更不依靠外物的方法飞行?
我们当然知道,这里的“飞行”不过是个比喻,无论有多少仙人能够以多么看起来不借助外物的方式飞行,他们的飞行技术和速度提升了多少,仍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宇宙是如此的宽阔和无穷,正如大鹏鸟即使如此之大,其眼中的天空也是极其遥远而无边无际的。
再结合一点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我们可能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把握:“小知”完全属于“有”的范围,人们不过仍然是在用一种看似更高明的方法和宇宙互动,但是由于宇宙本身的无穷,人的这些互动和成就相比较之下总是渺小的和不足的。哪怕在这种互动方式上再有精进,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可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真正的大知又是什么呢?结合老子的义理,应当是“无”了。也就是此时人不再是站在人的角度和宇宙以各种方式互动,而是真正融化成为了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忘却了个体的边界而顺着宇宙不可言说的大道而生活,以这样的状态畅游无穷,才应该是真正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