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命运
除了儒家、道家和法家,诸子百家中更广为人知的就要数墨家了。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和尚同。在这样的核心思想之上,墨家同时带有了两种其他学派都没有如此强关联的特质:一点现代民主宪政的思想萌芽,和一点宗教的味道。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墨家在后世并没有产生像其他三家一样巨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如同石沉大海。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回到墨家的核心思想。墨家虽然有许多原则,但是所有的原则都可以从一条根本原则出发,那就是“兼爱”。正是因为主张兼爱,墨家才会反对那种体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互不相爱的战争;也正是因为主张兼爱,墨家才会在天下仍有人饥寒交迫的时候,选择过简朴的生活。
所以,我们对于墨家的一切讨论都可以从“兼爱”开始。墨家思想高明的地方和后世衰亡的端倪,也都可以从这个“兼爱”中看出。
让我们先从一个具有原初性的问题开始:为什么墨家要讲究兼爱呢?
根据墨家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世界上的种种纷乱,看到了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并且认为现实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兼爱。因为一切侵略性和破坏性的行为,都是以损人利己为目标的。而一切看似没有直接损害他人,但在道德上也不被提倡的风气,比如奢华浪费,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也都是对他人同情心和爱缺失的表现。 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那么整个世界当然会达到一种大同的理想状态,因为每个人都为每一个他人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如同兄弟一般平等和友爱。
这样的描绘当然非常美好,而且每一个平民百姓都能理解,每一个受苦受难的底层民众都会或多或少地渴望,这与基督教诞生时期的罗马底层民众的心境是相似的。可是,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要如何实现呢?
墨家给出的一个保障是将这样的道德要求,从他们一家之言,神圣化为一种上天意志的呈现,也就是创造一个宇宙意志的概念,即“天志”,来确保他们这种要求的崇高性和对人们的说服力。他们认为,使人们向善是天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墨家展现出了高度的宗教性:尽管他们没有赋予这个“天志”以真正的人格理论,但是,这种宇宙意志当然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神的观念雏形。
同时,在确立理论基础之后,墨家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成员都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利用各种发明来帮助弱小的国家抵御外敌。可以说,他们将自己以兼爱为核心的信仰的两个最大延伸——非攻和尚俭——进行了实践。那么,既然墨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且似乎在各方面都做得不错,为什么它没有最终发展成为一门宗教,又为什么在后世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呢?
仔细剖析墨家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有所缺失,或者说,有些问题他们没有仔细探讨。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兼爱的源泉:既然墨家的主张似乎是兼爱是天的要求,是神圣的意志,因此,兼爱似乎是作为一种绝对道德而存在的。比如,我奉行兼爱是因为我相信“天志”,因此我会按照“天志”行事。
可是与此同时,墨家又认为,我帮助他人和爱他人是期许他人回报的。从这种角度来说,兼爱就或多或少不再是一个绝对的道德律令,而变成了一种为了建立对每一个人都更好的社会,所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尽管这两种解释其实都具有生命力,并且都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可是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得两者无法并存,而墨家在这里似乎没有给出清晰而一贯的解答。
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出了一点更重要的东西:墨家的思想是在努力地平民化,但这往往也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辨析和思辨性,而变得更加实践化,只聚焦于一些普遍的法则。 因此,墨家没有在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宗教体系或者哲学体系上达成至高的成就,其思想内容似乎也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完整和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
反观基督教,就在其教义和体系的完整性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自从这门宗教发源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思考和确证信仰,因此,基督教的内核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善。
所以,虽然墨家的平民化思想是很可贵的,并且一定是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的一种思想——人们面对乱世的时候,怎么会不产生兼爱的想法呢?但是,也恰恰是这种平民化的趋势,使得墨家没有在那个时代走得更深入。平民思想的深刻化和普遍化,一定是需要建立在越来越高的大众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的。